6月25日,在北京图书大厦,作家陈行甲为农民工读者刘诗利签名赠书,并写下自己的电话号码,称他是“书写生涯得到的最高褒奖”。视频在网上引发热议,这位爱读书的农民工读者也走进大众视野。
6月28日,记者通过电话采访刘诗利,一个小时40分钟的通话中,一个鲜活的阅读故事跃然心中。
生活辗转,不减对阅读的热爱
刘诗利今年58岁,来自河南省濮阳县文留镇银岗堌堆村,在北京马驹桥劳务市场打零工。网络视频里的他衣着朴素,脸上的皱纹写满辛劳,但笑容质朴而纯净。在与刘诗利首次通话后,他谦逊有礼的声音给记者留下很深的印象,随即想到那句“君子谦谦,温和有礼,有才而不骄,得志而不傲,居于谷而不卑”。对此评价,刘诗利稍显兴奋,但表示离这句话描述的状态还有距离。
刘诗利曾在村里小学当过十几年民办教师,教数学和语文。1996年离开教师岗位,种地的同时也会零星外出打工。2003年以后,他外出打工的时间增多,去过济南、太原、沈阳等地,现在主要在北京从事搬钢筋、打混凝土等工作。尽管生活辗转,但他对阅读的热爱从未改变。
“自己一直不明白的事情,通过读书终于明白了,那种成就感是无法言喻的。”他说,这种积极的心态,让他在读书过程中不断收获,也支撑着他在艰苦的生活中坚持阅读。
刘诗利喜欢看建筑、农机、汽车驾驶、电焊电工类的实用书籍,也爱看词典和古诗词,尤为喜欢李白、李商隐的作品。对于实用书籍,他认为可以帮助自己解决工作中的难题,比如钢筋的标号尺寸、绑扎方法,很多都是从书本上学来的。“读书是获取知识和本领的一个相当不错的方法,虽然不是唯一途径,但可以少走弯路。”
而对于古诗词,刘诗利则沉醉于其中的韵味和意境。“古诗词非常简练,韵律优美,意境也很美,让人向往。古诗词不仅美,还具有实用性,有时候用一句古诗就能把问题说明白。”他还告诉记者,自己名字中的“诗”字,虽是家族族谱的字辈,但也希望借此让自己在文化层面有所提升。
现在,刘诗利也常劝孙辈多读书,告诉他们物质和精神如两个轮子,缺一不可。“因为这次被关注影响了不少人,让更多人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,也算是一种收获。”谈及此,刘诗利更多的是欣慰。
阅读带来化解烦恼与应对艰辛的力量
由于经济原因和居所不固定、携带不方便,对于书,刘诗利平时多是“只看不买”。他表示,自己更关注当下读书的体验,“我想拥有的是书里面的内容,而非书本身。”没活干的时候,他主要到图书馆“蹭书”看。
“看书是一种休息,也是一种学习,能让人进步,还能放松心情。读书有助于化解好多问题,包括烦恼。”刘诗利告诉记者,长期的阅读让他在面对生活的艰辛时,有了更多思考和应对的力量。
走红之后,网友称刘诗利“脚踩泥泞却仰望星空”,他认为这句话说得很巧妙,也反映了很多人的生活状态。“大家关注这件事,可能是因为产生了共鸣。”他说,阅读让他感受到了作为劳动者的尊严。“有人邀请我参加活动,我觉得这是一件很体面的事。” 采访中,刘诗利多次提及“体面”一词。何为体面?他认为,体面就是自己看着高兴,别人看着欣赏。
在与刘诗利的交流中,记者了解到,基层劳动者在阅读方面面临着诸多困境。他提到,带书打工不方便、住处没有藏书空间等问题,是很多工友的普遍困扰。工友们接触书籍的方式有限,主要是去图书馆或者书店,但由于工作时间和场所的限制,并不方便。
刘诗利认为,城市图书馆和书店环境舒适、优美,对农民工群体还算友好,但仍有改进的空间。他希望这些场所在开放时间、座位设置、书籍类型等方面更加贴合农民工群体的需求。
期待为基层劳动者提供更好的阅读支持
刘诗利因“农民工读书”而被关注,他认为这一现象反映了社会中存在的一种反差。“我作为农民工物质条件不好,仍然去读书,就产生了一些反差,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。”他说,“有些人认为农民工是干活的,不需要读书,这种观点就是偏见。”他认为,人人都有读书的权利。
陈行甲称刘诗利是他“最渴望获得认可的读者”。“陈老师对农民工和其他读者都很好,这让人感到可贵。”刘诗利非常期待与陈行甲后续的交往,想与他交流读书、人生经历等方面的话题。
对于如何推动全民阅读,特别是为基层劳动者提供更好的阅读支持,刘诗利提出了自己的建议。他认为,社区、工地附近可以设置流动图书馆、举办工友读书会,方便大家借阅书籍和交流读书心得。他说,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应减少人们读书的成本,包括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。“我曾经骑了两个小时的车去书店。希望能在离住所更近的地方有适合读书的场所。”
刘诗利的微信名叫“幸福”,他认为幸福就是“使自己高兴、满意或者舒服的事”,而读书就是他的幸福。尽管生活艰辛,但他始终保持着对阅读的热爱。正如网友所说,当一座城市的书店能容纳汗渍斑驳的工装,当知识不再被阶层与成本阻隔,全民阅读才能真正落地生根。
在中原农民出版社社长刘宏伟看来,每个人都有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权利,政府和社会也有义务为他们提供更好的阅读服务。“刘诗利对阅读的需求更加坚定了我们为农民出好书的信心。”刘宏伟表示,出版社要针对不同农民群体和他们在不同场景下的阅读需求,精准策划出版他们需要的书。
“刘诗利读书故事的‘出圈’,在大力推进全民阅读工作的大背景下有着非凡的意义。过往我们推广阅读,农民工等群体容易被忽视。”濮阳市委宣传部出版管理科科长郑矗表示,随着刘诗利的阅读生活走进大众视野,也为全民阅读工作指明新方向——关注基层劳动者阅读需求,让好书成为他们工作之余的心灵慰藉。
来源:吴明娟
来源: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
6月28日,记者通过电话采访刘诗利,一个小时40分钟的通话中,一个鲜活的阅读故事跃然心中。
生活辗转,不减对阅读的热爱
刘诗利今年58岁,来自河南省濮阳县文留镇银岗堌堆村,在北京马驹桥劳务市场打零工。网络视频里的他衣着朴素,脸上的皱纹写满辛劳,但笑容质朴而纯净。在与刘诗利首次通话后,他谦逊有礼的声音给记者留下很深的印象,随即想到那句“君子谦谦,温和有礼,有才而不骄,得志而不傲,居于谷而不卑”。对此评价,刘诗利稍显兴奋,但表示离这句话描述的状态还有距离。
刘诗利曾在村里小学当过十几年民办教师,教数学和语文。1996年离开教师岗位,种地的同时也会零星外出打工。2003年以后,他外出打工的时间增多,去过济南、太原、沈阳等地,现在主要在北京从事搬钢筋、打混凝土等工作。尽管生活辗转,但他对阅读的热爱从未改变。
“自己一直不明白的事情,通过读书终于明白了,那种成就感是无法言喻的。”他说,这种积极的心态,让他在读书过程中不断收获,也支撑着他在艰苦的生活中坚持阅读。
刘诗利喜欢看建筑、农机、汽车驾驶、电焊电工类的实用书籍,也爱看词典和古诗词,尤为喜欢李白、李商隐的作品。对于实用书籍,他认为可以帮助自己解决工作中的难题,比如钢筋的标号尺寸、绑扎方法,很多都是从书本上学来的。“读书是获取知识和本领的一个相当不错的方法,虽然不是唯一途径,但可以少走弯路。”
而对于古诗词,刘诗利则沉醉于其中的韵味和意境。“古诗词非常简练,韵律优美,意境也很美,让人向往。古诗词不仅美,还具有实用性,有时候用一句古诗就能把问题说明白。”他还告诉记者,自己名字中的“诗”字,虽是家族族谱的字辈,但也希望借此让自己在文化层面有所提升。
现在,刘诗利也常劝孙辈多读书,告诉他们物质和精神如两个轮子,缺一不可。“因为这次被关注影响了不少人,让更多人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,也算是一种收获。”谈及此,刘诗利更多的是欣慰。
阅读带来化解烦恼与应对艰辛的力量
由于经济原因和居所不固定、携带不方便,对于书,刘诗利平时多是“只看不买”。他表示,自己更关注当下读书的体验,“我想拥有的是书里面的内容,而非书本身。”没活干的时候,他主要到图书馆“蹭书”看。
“看书是一种休息,也是一种学习,能让人进步,还能放松心情。读书有助于化解好多问题,包括烦恼。”刘诗利告诉记者,长期的阅读让他在面对生活的艰辛时,有了更多思考和应对的力量。
走红之后,网友称刘诗利“脚踩泥泞却仰望星空”,他认为这句话说得很巧妙,也反映了很多人的生活状态。“大家关注这件事,可能是因为产生了共鸣。”他说,阅读让他感受到了作为劳动者的尊严。“有人邀请我参加活动,我觉得这是一件很体面的事。” 采访中,刘诗利多次提及“体面”一词。何为体面?他认为,体面就是自己看着高兴,别人看着欣赏。
在与刘诗利的交流中,记者了解到,基层劳动者在阅读方面面临着诸多困境。他提到,带书打工不方便、住处没有藏书空间等问题,是很多工友的普遍困扰。工友们接触书籍的方式有限,主要是去图书馆或者书店,但由于工作时间和场所的限制,并不方便。
刘诗利认为,城市图书馆和书店环境舒适、优美,对农民工群体还算友好,但仍有改进的空间。他希望这些场所在开放时间、座位设置、书籍类型等方面更加贴合农民工群体的需求。
期待为基层劳动者提供更好的阅读支持
刘诗利因“农民工读书”而被关注,他认为这一现象反映了社会中存在的一种反差。“我作为农民工物质条件不好,仍然去读书,就产生了一些反差,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。”他说,“有些人认为农民工是干活的,不需要读书,这种观点就是偏见。”他认为,人人都有读书的权利。
陈行甲称刘诗利是他“最渴望获得认可的读者”。“陈老师对农民工和其他读者都很好,这让人感到可贵。”刘诗利非常期待与陈行甲后续的交往,想与他交流读书、人生经历等方面的话题。
对于如何推动全民阅读,特别是为基层劳动者提供更好的阅读支持,刘诗利提出了自己的建议。他认为,社区、工地附近可以设置流动图书馆、举办工友读书会,方便大家借阅书籍和交流读书心得。他说,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应减少人们读书的成本,包括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。“我曾经骑了两个小时的车去书店。希望能在离住所更近的地方有适合读书的场所。”
刘诗利的微信名叫“幸福”,他认为幸福就是“使自己高兴、满意或者舒服的事”,而读书就是他的幸福。尽管生活艰辛,但他始终保持着对阅读的热爱。正如网友所说,当一座城市的书店能容纳汗渍斑驳的工装,当知识不再被阶层与成本阻隔,全民阅读才能真正落地生根。
在中原农民出版社社长刘宏伟看来,每个人都有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权利,政府和社会也有义务为他们提供更好的阅读服务。“刘诗利对阅读的需求更加坚定了我们为农民出好书的信心。”刘宏伟表示,出版社要针对不同农民群体和他们在不同场景下的阅读需求,精准策划出版他们需要的书。
“刘诗利读书故事的‘出圈’,在大力推进全民阅读工作的大背景下有着非凡的意义。过往我们推广阅读,农民工等群体容易被忽视。”濮阳市委宣传部出版管理科科长郑矗表示,随着刘诗利的阅读生活走进大众视野,也为全民阅读工作指明新方向——关注基层劳动者阅读需求,让好书成为他们工作之余的心灵慰藉。
来源:吴明娟
来源: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
本站文章均为章鱼上古网站建设摘自权威资料,书籍,或网络原创文章,如有版权纠纷或者违规问题,请即刻联系我们删除,我们欢迎您分享,引用和转载,我们谢绝直接复制和抄袭!感谢...
猜你喜欢
联络方式:
电话:400-000-2020
企业邮箱:office@zyts.cc
微信公众号

新浪微博

猜你喜欢
-
自助借还机
‌图书馆自助借还机‌是一种利用现代信息技术,实现图书自助借阅和归还的设备。它通过RFID技术、自助服务终端等技术,为读者提供便捷的图书借阅和归还服务。 技术...
-
第33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于重庆举办
科技完美融合盛宴即将开启...
-
“科学阅读空间”落地金陵图书馆
近日,由江苏省科学传播中心、江苏省科普作家协会、金陵图书馆联合各有关出版机构共同打造的“科学阅读空间”在金陵图书馆二楼科普文献借阅室正式启用。 首批进...
-
数字信息墙
数字信息交互墙,作为一种集高清大屏显示、触控交互、物联网技术与人工智能算法于一体的先进系统,正逐渐成为多媒体展示与交互领域的一颗璀璨明珠。它凭借其丰富的功能、直观的...
-
“跟着课本去旅行”走出哪些新体验
当前正值暑假,“畅游课本 书香之旅”“一起打卡!跟着课本游古迹”“让历史课本活起来”等课本主题研学活动在各地掀起热潮。 教育部办公厅、...